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校园新闻   新闻详情

【亚星青年行】马克思主义学院Young实践团从四个维度助力乡村擦亮文旅品牌

时间:2023-08-04 浏览量:26
分享

本网讯(记者 全春丽 欧晓静 庄镘霓 张可盈)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助力乡村振兴,马克思主义学院Young实践团于7月16日至30日在广州市花都区新华街三华村开展了为期14天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实践团从描述乡村之美、传播古村风尚、传颂非遗故事、传承红色基因等四个维度以年轻人的视角、年轻化的语态做好乡村新“媒人”,通过各类融媒体平台生动讲述三华故事,为助推该村文旅品牌高质量发展,提升其知名度和美誉度贡献了青春力量。

探访千年古村,把乡村之美描述好

三华村有着近千年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村中古迹众多,门楼、冷巷、禾坪、井泉、水塘、河涌、路桥、圩市、祠堂、书院、民居、古树名木等构成了广州市花都区内最大、最为完整的历史文化街区。拥有资政大夫祠古建筑群、水仙古庙、亨之徐公祠、徐氏大宗祠以及中国同盟会番花分会旧址等多座省、市、区级文物保护单位,著名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中便有16位为三华村人。近年来,三华村先后被评为“广东省古村落”“广东省健康村”“广东省卫生村”“广东省民主法治示范村”“2020年广州最美村庄”等。

Young实践团在村民家中调研(邹春梅 摄)

Young实践团与三华村徐金良书记座谈交流(全春丽 摄)

Young实践团在实践前已了解到三华村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目前正在开发旅游路线,亟待打开知名度,但是存在特色不鲜明、景点有名村“无名”等问题。为解决三华村宣传的痛点,助力其形成文旅品牌,自7月16日正式启动2023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以来,不论是大雨磅礴还是烈日炎炎,Young实践团先后多次走进目前广州地区发现的建筑规模最大的祠堂——资政大夫祠、水仙古庙、三代相传免费教授村中孩童武术的百年武馆等地进行实地考察,探寻遗留至今的每一处古迹旧址,并与当地村委、工匠艺人、普通群众开展走访调研、座谈交流等,进一步了解信息,以求挖掘宣传亮点。在掌握基本情况后,实践团反复研究、设计调查问卷,一家一户敲门拜访,耐心沟通,细心收集信息,并运用比较试验法抽取样本进行验证,形成了近万字的调研报告,为三华村未来建设发展提供合理性、可行性建议,得到了三华村第一书记江献良的认可。

与此同时,Young实践团通过网站、公众号、视频号等各类融媒体平台对古村神韵进行宣传报道,目前已在南方+、民办教育协会等各类平台发布新闻稿十余篇,并在今日花都微信视频号、哔哩哔哩、抖音、西瓜视频等网络平台发布视频十余条,总播放量达几千次,让更多人领略到三华村青砖瓦巷间的古朴静谧之美,网友们纷纷为三华古村的美景点赞,不少花都人惊呼原来美景就在身边。

领学国学经典,把古村风尚传播好

三华村自古尊师重教,崇尚“耕读文化”。村子里有一座1864年建成的南山书院,是当时村中义塾,招收村中子弟就学。后来,南山书院多次成为三华小学的办学场地,公益办学的精神也代代传承。如今的三华小学,校内保留有古建筑3座,以“立贤”为学校文化使命,践行“人人崇贤 处处育贤”的办学理念,帮助师生在“立贤文化”的浸润下,做德才兼备的新时代英才。孩子们在继承书院文化的基础上,学习红色教育、中华经典诵读和岭南民俗文化三大课程,参与“公益岭南乡村国学讲堂”活动等,感受文化魅力,传承华夏文明。

实践团成员领读《三字经》(蒋一娴 摄)

为进一步增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7月25日下午,Young实践团面向三华小学一年级学生开展“国学经典领学”活动,向古圣先贤及传统书院教育致敬。Young实践团根据小学生的识字基础,选取了中国传统启蒙教材《三字经》作为诵读读本。在Young实践团成员的领读下,同学们表现出极大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时而慷慨激昂,时而抑扬顿挫,书声琅琅、声声入耳。先贤箴言穿越千年,感染着现场的每一个人。孩子们纷纷表示,从诵读中学习到了历史、天文、地理、道德及民间传说等知识,懂得了历史故事中做人做事的道理。Young实践团成员全春丽同学表示,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是每一个中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通过领读国学经典,既增强了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又让小朋友们在中华经典的熏陶中丰盈了内心,也是对三华古村风尚的传播,愿璀璨的中华文化代代相传、永不磨灭。

研学传统技艺,把非遗故事传颂好

三华村有着深厚的历史内涵和地方文化内涵,不仅蕴含着独特的自然文化遗产和物质文化遗产,还拥有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醒狮和灰塑就是其中的突出代表。为讲好三华村的非遗传承故事,Young实践团多次前往徐伟馆和资政大夫祠内的灰塑馆一探究竟,并研学体验传统技艺。

实践团成员学习拳法(全春丽 摄)

实践团成员陈诗瑶与醒狮队队员合奏(全春丽 摄)

7月25日上午,三华村的徐伟馆内鼓声阵阵、热闹非凡。Young实践团在徐新晃师傅的带领下先从洪拳的基本拳法认真学起,一步一动、一招一式,腰马稳健,桥手刚劲,进退有规。随后,再一起学习醒狮技艺。当实践团成员陈诗瑶体验醒狮鼓点的基本打法时,她与醒狮队锣鼓演奏配合非常默契,音调准确,收获了阵阵掌声。“第一次合奏能有这个水平,好!非常好!”徐新晃赞不绝口。陈诗瑶同学表示,能来到这家三代相承的百年武馆研学,非常荣幸。在和大家的互动中,实践团成员既为其免费教授村中孩童醒狮武术的义举点赞,也为馆长“让年轻一辈强身健体,磨砺坚强意志,传承保家卫国的精神”这一情怀所感动。作为新时代青年,在感受非遗魅力的同时,要讲好非遗故事,为其传承注入青春力量。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灰塑代表性传承人邵成村老师为实践团成员讲课(李婉霖 摄)

“灰塑融入生活是一种必然。将传统工艺技术融入现代建筑,让房子会呼吸,会循环,会净化,会杀菌。”7月26日上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灰塑代表性传承人邵成村老师以“会呼吸的房子”为主题,结合43年灰塑生涯为Young实践团成员激情授课。讲解现场,为了让实践团成员有更直观的感受,邵成村做了个简单的实验,即以酒精喷射一幅以灰塑制材制作的壁画并点燃,然后用冷水浇灭,骤热骤冷之间,壁画不但完好无损,而且迅速将水吸入。大家纷纷为灰塑里藏着的大智慧拍手叫绝。

实践团成员用纸筋灰塑形(全春丽 摄)

7月26日下午,Young实践团应邀来到邵成村的工作室学习体验灰塑制作过程。在邵成村的示范下,从构图、打钉、扎骨架到草筋灰打底,从纸筋灰塑形到上色灰、上彩,实践团成员用工具在灰泥上一点一点地雕刻,一笔一笔地描绘。“这道工序与天气、湿度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上色过程中要有耐心地画几笔停一下,让颜料随着石灰变干的速度‘融’进作品里面去。”邵成村一边细致观看大家的制作,一边耐心指导。来自产品设计专业的实践队成员李彩楠感叹道:“通过此次非遗研学活动,我们了解到灰塑的价值并不只是装饰,还起着抗风镇瓦、调节湿热的作用;天气炎热时,吸收的水分蒸发,借以调节湿度;台风来犯时,高大的灰塑压制着瓦面,屋顶不致被掀翻。作为一名艺术生,灰塑的创作风格与背后的底蕴给予我前所未有的创作灵感,让我发现一种从中华文明中喷薄而出又在当今时代熠熠生辉的美。”研学最后,邵成村根据大家的创作情况进行点评,鼓励同学们继续深入理解尊重灰塑工艺的价值,传播、延续与发展这些传统文化,让非遗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坚定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强。

开展思政宣讲,把红色基因传承好

三华村颇有名气的是中国同盟会番花分会旧址。它见证了那段壮怀激烈的峥嵘岁月,书写了族人的家国情怀,也是培育红色基因的沃土。1911年4月,为挽救民族危亡,黄花岗起义爆发,三华村人徐维扬率先锋队参加起义。在牺牲的18位“敢死队”队员中,有16人是三华村徐姓人。三华村因此被后人誉为“英雄村”,孙中山先生亲自题词:“毁家纾难,功在党国”,并委派中国同盟会元老张继先生送往位于花县三华村集之徐公祠的中国同盟会番花分会旧址。革命先烈的英雄故事一直激励着三华村人守正向善、勇往直前。但是这一旧址刚刚修缮,尚未对外开放,解说人员和解说词也尚未到位。三华村村委希望实践团成员能够对中国同盟会番花分会旧址的展馆提出发展设想,深入挖掘和延伸三华村中国同盟会番花分会背后的故事,为其未来旅游路线的开发撰写简易版、通俗版和深入版3个针对不同参观人群的解说词,向更多人传播英烈精神,激发爱国热情。

结合三华村的发展需求,Young实践团以“讲述英烈故事,传承红色基因”为主题开讲思政课,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对中国同盟会番花分会旧址进行了讲解。

三华村徐伟馆醒狮队助阵思政课宣讲(邹春梅 摄)

Young实践团成员化身讲解员,带领大家走进同盟会那段波澜壮阔的历程。从门口、中庭、中叠到后阁楼,实践团成员将同盟会的成立、三华村与同盟会的渊源、黄花岗名字的由来、黄兴与徐宗汉的爱情故事、徐维扬的革命情怀等一一道来,为大家生动再现了黄花岗起义英烈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峥嵘岁月,让大家深刻感受先烈们对祖国深沉的爱以及伟大的献身和牺牲精神,进一步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实践团成员宣讲现场(全春丽 摄)

宣讲现场,有十余名三华村中小学生前来聆听。线上总观看人数达332人,收获点赞近8千次。实践团成员的讲解叩动了大家的心弦,引发了大家的共鸣。三华村高中生徐文昊同学表示,大学生哥哥姐姐的精彩讲述让他深刻体悟到了黄花岗起义英烈们不顾个人生死、甘愿奉献牺牲的爱国精神,为自己是三华村的后辈感到无比自豪和骄傲,今后将以英烈为榜样加倍努力学习,把红色基因传承好。三华村第一书记江献良聆听了“云上”宣讲后,充分肯定了同学们的表现,高度赞扬了Young实践团,不仅感悟了革命先辈的爱国情怀和奋斗精神,还通过宣讲将革命故事进行传颂,既传承了红色基因,又为三华村丰富的文化资源进行了宣传,为乡村振兴做出了积极的努力。Young实践团成员李婉霖谈到,结合学校的思政课程,充分运用三华村丰富的文化资源,在讲好革命先辈的崇高品德、宝贵精神的同时,弘扬了英烈精神,自身也接受了一次革命精神的洗礼,非常有意义。

虽然宣讲只有短短15分钟,但是Young实践团成员为之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自7月16日正式启动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以来,先后查阅《三华村志》《辛亥革命史》等资料超百万字,开展实地考察十余次,走访调研三华村民并收集问卷百余份,深入挖掘和延伸三华村及中国同盟会番花分会背后的故事。在此基础上,Young实践团根据文献资料撰写了3个版本的解说词,经过反复研讨、调整、修改后,最终将其中的简易版解说词通过宣讲展示出来,让文物、展品“说话”,让思政课“活起来”,向更多人传播革命英烈大无畏的英雄故事,赓续红色血脉,凝聚奋进力量。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实践团成员纷纷表示,走进千年古村,了解了独具韵味的传统文化并进行宣传,给自己带来了不一样的体验。虽然为期14天的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结束了,但是宣传古村文化的初心依旧。大家将继续发掘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文字录入:马克思主义学院 张芷妍;编辑:陈靖岚